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234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锚、网、喷支护具有适应性强,支护及时、施工方便、支护强度高、能充分发挥围岩自身强度以及具有较好的柔性等优点,它在煤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煤矿实现优质快掘,平衡采掘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采用这个支护的巷道也遇到了些较为普遍的问题,该文结合岩巷支护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2.
分析和比较了测试破岩冲击器冲击能量的各种方法,根据冲击力法的测试原理和特点,选用冲击力法测试破岩冲击器的性能参数,并以YD系列测力传感器为检测元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自动检测系统。实验证明,用这套系统测出的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冲击器的性能特点,对于研究和改进冲击器的结构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研究冲击破岩机理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3.
以大理剑川石窟档案文献为例,论述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努力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增添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24.
充分利用岩石地基的高承载力和锚杆的抗拔性能,采用锚杆基础作为高耸剪力墙结构的基础,同时采用接触单元模拟锚杆与岩体的相互作用,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了锚杆基础的受力特点,为设计施工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
以唐代文学中的诗歌为主,就伍子胥及其相关之信仰与传说(伍子胥庙、钱塘江涛、罗剎石),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企图呈现出伍子胥在唐代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26.
针对围岩内高应力集中造成巷道支护后难以稳定的问题,应用"深孔卸压爆破技术",重新调整围岩应力分布,使深部围岩内积聚的弹性能以变形破裂的形式释放,使应力集中的弹性区转移到围岩更深处,在围岩深部形成应力集中的自承载圈,在巷道周围表层一定范围内形成低应力卸压圈.通过改变围岩应力分布,使围岩内高应力得到释放和转移,消除巷道附近围岩应力集中,在底板岩层中形成上自撑岩环体和下自撑岩拱体两层自撑结构,有效地控制巷道变形,保持了巷道稳定,达到深部围岩-浅部围岩-支架系统耦和支护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围岩自承能力.卸压后的巷道采取常规支护技术就能保持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7.
隧道开挖穿越倾斜煤系地层时,容易出现因围岩变形过大而导致的坍塌,严重时进而诱发瓦斯突出、爆炸等次生灾害发生.为保证富煤隧道安全高效施工,以天城坝隧道为背景工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结合现场监测的方法,探究五种厚度下复杂煤层组的围岩变化规律以及施工工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大,煤层组围岩变形均越来越大,变形在开挖步数50 m左右处达到峰值.②对比分析两种工法下五组煤层围岩变形量和初期支护应力,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相较于三台阶法能有效降低围岩变形.③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拱顶和仰拱数据差值率分别为5.69%和5.68%,均在允许范围内.这说明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能有效控制隧道施工对洞周围岩的扰动,可保证复杂煤层组隧道的安全高效开挖.  相似文献   
2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in the Zhangjiakou region. From the dating of four samples from typical cross sections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n the Zhangjiakou region, the age range is found to be mainly from 143.0 ± 3.7 Myr to 136.1 ± 1.4 Myr, which almost equals the sum of the age range of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136-135 Myr) and that of the Tuchengzi Formation (143-136 Myr) in the Luanping region, and the Zhangjiakou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in Zhang- jiakou-Luanping of North Hebei are found to be conformable. The evidence above indicates that the Zhangjiakou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Zhangjiakou-Luanping, were formed under the same geological setting. Volcanic activity was earlier and longer (143-136 Myr) in the western region (Zhangjiakou)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region (Luanping).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in Chengde and Pingquan formed in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 Liaoning formed, so should be renamed the Yixian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9.
岩石相似材料配比中水敏材料的合理选择是开展水岩劣化作用下岩体工程大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从研制适用于开展水岩作用相关物理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角度出发,以石英砂、重晶石粉为骨料,水泥、石膏为胶结材料,分别添加膨润土、伊利石粉、高岭土作为水敏性调节剂来制作岩石相似材料,开展了单轴压缩、直剪以及水理性试验,获得了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和水理性质指标,并采用单因素控制法深入分析了不同黏土矿物类型与不同掺入量对相似材料试样物理力学性质与水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黏土矿物的相似材料,其物理力学参数分布范围广,能满足岩石相似材料的需求;(2)黏土矿物的添加显著改变了试样的物理力学性质,随着其掺入量的增加,试样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黏聚力整体呈下降趋势,内摩擦角呈增大趋势,其中膨润土的影响程度强于伊利石粉和高岭土;(3)含有膨润土的相似材料相对于其他黏土矿物吸水率更大,更易于发生崩解,更适合作为研究水岩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水敏性添加剂。该研究成果可为研制适用于开展水岩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相似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An investigation of rock magnetic properties using the temperature-dependence of susceptibility (TDS) and the coercivity of different IRM components was conducted on samples of the Malan loess (L1)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 soil (S1) along an E-W transect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 find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TDS is useful in identifying maghemite (γ-Fe_2O_3) in both loess and paleosol, and that it can be used as a new proxy of the degree of pedogenesis,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climatic conditions.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TDS, we conclude that (1) the detrital magnetite grains predominate in the L1 unit to the west of Liupan Mts, where the weathering and pedogenetic processes were weakest; (2) a comparable degree of pedogenesis exists in the L1 at the east of the Liupan Mts and the S1 at the west of the Liupan Mts; (3)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aghemite is found in the S1 unit at the eastern sec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local climate was warmer and more humid in this interval. In addition, we propose that TDS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as a rapid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al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PSV) record in loess/poleoso/sequen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